转自:北京商报
一项意图方便用户购物、提升消费体验的电商“免密支付”服务,却潜藏了诸多隐患。3月25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用户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 ”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
被莫名扣款 、退款难追回、使用功能存在信息差……部分被扣款的用户因“免密支付”陷入与平台的拉扯中。专业人士认为 ,除了用户要求,非必要不开启该功能,平台方应采取充分的技术手段确保用户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 ,严格遵守相关法规。
暗藏盗刷风险
据了解,当用户选择电商平台的“免密支付”后,下单购买商品或服务便无需再输入密码来确认支付 ,是一项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 。该功能开通后,用户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
然而,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及 ,上述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首先,用户的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风险会激增 ,其他人可通过“免密支付 ”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 。
不仅如此,尽管“免密支付”有设定单笔金额上限 ,但不法分子如果在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用户较大经济损失。更值得关注的是,“免密支付”由于能在一定额度内自动扣款 ,隐蔽性强,消费者会难以及时察觉。盗刷交易通常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App订阅)完成,或者在机主凌晨熟睡时段完成 ,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 。
在淘宝 、拼多多、滴滴、美团等多类平台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免密支付 ”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普遍的服务功能。比如用户使用拼多多的“免密支付”功能后 ,单笔订单支付100元以内无需验证密码,支付渠道包括微信和支付宝。而滴滴要求用户支付宝的芝麻分在350及以上可以开通“免密支付”,500元及以下可以免密付车费,支付渠道包括微信 、QQ钱包、Apple Pay、支付宝等 。
上述平台向消费者介绍该服务时 ,也更倾向于放大“免密支付 ”的便利性。例如拼多多在页面中强调,“免密支付”安全有保障 、可无忧退货、抢购更迅速等。美团则表示,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安全可靠 ,不会对用户的资金安全造成任何风险。
售后困难重重
然而,本是为减少支付步骤的“免密支付”功能,却让不少用户遇到了更多麻烦 。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 ,超5万条投诉涉及“免密支付 ”,包括用户不知情情况下被开通、无法取消“免密支付”功能 、平台乱扣费等问题。
据一位消费者讲述,自己曾在3月被支付平台私自扣款16元 ,支付给了一家视频网站,但自己并未开通任何“免密支付”项目,视频网站也于上月关闭自动续费。“关于私自扣款 ,支付平台先是辩解说是我本人开通了‘免密支付’,在我提供没开‘免密支付’的证据下,又说我自己输密码付款!各种推卸责任!”
除了被平台莫名扣费,还有消费者提及售后退款的过程困难重重 。一位通过扫脸开通消费信贷产品的用户在消费时被“免密支付 ”了128元。据他介绍 ,在要回退款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支付平台和商家互相推诿的情况。
根据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体验反馈来看,部分用户投诉不知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的关键 ,主要集中在平台对“免密支付”不仅未全面地告知用户该功能详细的操作方式,在用户的下单链路上,“免密支付 ”的页面设计也会让部分用户特别是老年用户容易误触开通 。
有用户提及 ,自己付款时“免密支付”的按钮会跳出来,如果付款时不注意,不小心就会点击开通。还有用户认为 ,平台对于“免密支付”功能解释不清晰,“我理解的‘免密支付’是用户主动支付时,不需要输入密码 ,但‘免密支付’行的是‘自动扣款’之实 ”。
“平台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并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同时 ,平台还应简化取消操作,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免密支付”功能。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向北京商报记者还提及一点,即开通“免密支付 ”时 ,用户需要向支付平台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如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如果这些平台或商家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就可能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 。
“部分平台可能会将用户信息共享给第三方合作伙伴 ,用于精准营销或其他商业目的。”夏海龙指出。
加强支付侵权监管
近年来,关于用户因开通“免密支付”被不法分子盗刷大量金额的案例频发。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发现,这些案例中部分不法分子会利用各种方式如在网络聊天时偷偷截图等手段 ,来获取用户微信 、支付宝的付款码,加上受害者开通了“免密支付 ”功能,犯罪嫌疑人能将受害人的钱进行盗刷 。
该如何避免“免密支付”功能背后的风险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此建议称,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用户应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若需保留部分免密服务 ,建议单独设置。同时,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 。
此外 ,中国消费者协会还指出,用户要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关注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发送的扣款短信 ,发现不明消费立即核查。定期检查订阅服务,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用户要保留盗刷记录截图 、交易时间等信息 ,向支付平台投诉 。
若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认真阅读相关用户协议 ,尤其在一些小平台商户消费时,不要为了优惠、折扣草率开通‘免密支付’。 ”夏海龙强调,平台方应采取充分的技术手段确保用户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严格遵守相关法规 ,不滥用或泄露用户信息 。
王鹏则认为,除了平台方,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以及消协 、行业协会等也要加强对“免密支付”侵权问题的关注 ,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 、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倒逼行业自律。
北京商报记者 何倩 王思琦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若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dac-nomade.com/qsq/202503-16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若地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免密支付便捷背后藏隐患》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若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 转自:北京商报 一项意图方便用户购物、提升消费体验的电商“免密支付”服务,却潜藏了诸多隐患。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用户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